近年来,随着癌症、器官移植手术和免疫缺陷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,加之广谱抗生素、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日益普遍,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增长。目前,临床上广泛应用基于宿主因素、临床症状、微生物学证据(真菌学检验结果)和组织病理学证据构建的侵袭性真菌病分层诊断标准。
关于真菌检测中的G试验和GM试验,它们听起来有些神秘,而且容易让人混淆。这两个试验到底有什么不同?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选择哪个试验?确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。接下来,就让我们跟随小编的脚步,走进检验知识的小课堂,一起来解答这些疑惑,拨开迷雾吧!
G 试验:
G 试验是检测真菌的细胞壁中 1,3-β-D 葡聚糖的试验。1,3-β-D 葡聚糖几乎存在于所有真菌细胞壁(除了结合菌和隐球菌)中,当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,1,3-β-D 葡聚糖从细胞壁中释放出来,从而导致血液及其他体液(如尿、脑脊液,腹水,胸水等)中 1,3-β-D 葡聚糖含量增高。
因 1,3-β-D 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 1,3-β-D 葡聚糖检测试剂中 G 因子,引起裂解物凝固,故称 G 试验,其检测方法为比色法或比浊法。
G试验假阳性原因分析:
1、应用纤维素膜进行血液透析患者;
2、某些纱布或其他医疗物品中含有葡聚糖;
3、某些品牌的静脉制剂(脂肪乳、白蛋白、凝血因子、免疫球蛋白、香菇多糖等)含有葡聚糖;
4、某些细菌败血症患者(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)等;
5、静脉输注抗菌药物:有研究报道在体内可使G试验呈现假阳性的抗菌药物有阿莫西林/克拉维酸和头孢吡肟。
6、某些细菌在繁殖过程中可产生BDG,如肺炎链球菌、粪产碱杆菌、铜绿假单胞菌。
G试验假阴性原因分析:
1、胆红素和三酰甘油:胆红素和三酰甘油对G试验有抑制作用,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。胆红素高于72mg/dl或三酰甘油高于466mg/dl时,BDG可下降超过20%。
2、样本储存条件:BDG在室温下容易降解,建议临床样本采集后2h内送检,否则容易导致检测值下降;
3、抗真菌药物的应用:卡泊芬净、米卡芬净等棘白菌素类药物可以抑制BDG合成酶的活性,进而抑制BDG的合成,可导致G试验假阴性,建议在进行抗真菌治疗前或治疗6d后进行G试验;
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,可持续释放(1,3)-β-D-葡聚糖入血,而真菌定植时,(1, 3)-β-D-葡聚糖很少被释放入血, 因此G试验虽不能区分真菌的种属,但可用于鉴别真菌的侵袭和定植。
GM试验:
GM试验是检测曲霉菌细胞壁上的一种多聚糖抗原(即半乳甘露聚糖抗原,glactomannan、GM),半乳甘露聚糖是广泛存在于曲霉细胞壁的一种多糖,在曲霉菌侵袭组织早期,曲霉菌细胞壁外层的GM可被释放入血,是最早释放的抗原,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检测。GM试验主要适用于侵袭性曲霉菌引起的感染,半乳甘露聚糖的释放量可以反应感染程度,可作为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之一。
GM试验假阳性原因分析:
1、其他侵袭性真菌感染(青霉、组织胞浆菌、皮炎芽生菌等);
2、使用含有GM的血液制品;
3、使用抗菌药物:阿莫西林/克拉维酸、头孢吡肟、头孢哌酮/舒巴坦、头孢曲松、碳青霉烯类药物。新生儿双歧杆菌定植;
4、新生儿和儿童;
5、血液透析;
6、自身免疫性肝炎。
GM试验假阴性原因分析:
1、病情较轻: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非粒细胞缺乏者,中性粒细胞会阻碍曲霉菌入血,且可以吞噬GM抗原,使得血清GM试验的敏感性降低;
2、应用抗真菌药物:有效的抗真菌治疗会明显降低血清GM试验的敏感性;
3、抗原浓度低;
4、非粒细胞缺乏的患者
G试验和GM试验的对比
G试验和GM试验联合应用
1、G试验和GM试验检测的物质不同,代谢规律存在差异,影响因素也有较大差别,二者不能互相取代。
2、研究报道G试验的阴性预测值为96%~99%,可将 G试验作为IFD的有效筛查手段,GM试验可进一步明确真菌种属。
3、G试验和GM试验联合动态监测可提高IFD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,2次阳性具有临床诊断意义;若G试验和GM试验均为阴性,可基本排除真菌感染。
4、但是G试验和GM试验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,因此除了进行动态检测以外,仍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。
来源:“检验世界”公众号,作者~小石学检验!
说明:文章、视频、图片等所有内容,仅用于学习交流,若有侵权内容及其他涉法内容,请及时联系删除或修改,特此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