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威betway·西汉姆联(中国区)有限公司官网

English

为什么血平板能区分α、β溶血?

发布时间:2025-10-20    浏览次数:186

在临床微生物学和基础医学实验室中,血平板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培养基底。它看似普通,却拥有一个精妙绝伦的本领——像一位高明的侦探,能通过观察细菌菌落周围的变化,将不同类型的溶血性链球菌及其他细菌区分开来,特别是著名的α溶血和β溶血。那么,这个看似简单的培养基,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?

要解开这个谜题,我们首先要明白血平板是什么。它本质上是在富含营养的琼脂中,主动加入了5%-10%的脱纤维羊血(或兔血、马血)。这些红细胞并非只为细菌提供食物,更关键的是,它们扮演着“化学反应指示剂”的角色。

当我们在血平板上划线并培养细菌后,一场微观世界的“侵略”就在菌落周围悄然上演。细菌会分泌各种代谢产物和酶,其中一些就直接作用于红细胞。根据它们对红细胞破坏的程度和方式,我们肉眼可见地区分出三种主要的溶血类型:

1. β溶血:(完全溶血)

现象: 在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透明、无色的宽阔环带。

原理: 这是最强烈的溶血形式。能引起β溶血的细菌(如A群化脓性链球菌)能够分泌一种或多种高效的溶血素(如链球菌溶血素O和S)。这些溶血素如同“细胞膜穿孔器”,能彻底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,导致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完全泄露并被降解。于是,光线可以毫无阻碍地穿过这片区域,在红色的背景下形成一个清晰的透明圈。这种“寸草不生”的破坏力,是β溶血菌侵袭性的一个重要标志。

2. α溶血:(不完全溶血)

现象: 在菌落周围形成一个不透明、呈草绿色或棕绿色的环带。

原理: 这是一种不完全溶血。α溶血性细菌(如肺炎链球菌、草绿色链球菌群)分泌的溶血素氧化性较强,它们主要作用于血红蛋白,将其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,而红细胞膜并未被完全撕碎。这种变性的血红蛋白呈现出独特的绿色。因此,你看到的绿色区域,实际上是部分被破坏、内容物发生了化学变化的红细胞。它不像β溶血那样彻底,更像是一种“局部破坏和氧化”的现场。

3. γ溶血:(不溶血)

现象: 菌落周围没有任何变化,培养基保持原来的鲜红色。

原理: 这类细菌(如肠球菌的某些菌种)不产生具有溶血作用的毒素或酶,它们对平板中的红细胞“秋毫无犯”。因此,培养基的颜色和状态维持原样。

核心机制总结:一场针对红细胞的“犯罪现场”

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理解:血平板就是一个“犯罪现场”,其中的羊血红细胞是“受害者”,而细菌则是“嫌疑犯”。

  • β溶血 如同一场彻底的“谋杀与毁尸灭迹”——红细胞被彻底摧毁,现场只留下一片空白(透明环)。

  • α溶血 则像一次“抢劫与破坏”——红细胞没有消失,但其内部的“财物”(血红蛋白)被氧化破坏,现场留下了明显的破坏痕迹(绿色)。

  • γ溶血 意味着“平安无事”——细菌路过,但什么都没做。

实验室人员正是通过观察这些不同的“犯罪现场”痕迹,来初步推断细菌的种类和其潜在的致病性。例如,引起猩红热和急性咽炎的A群链球菌通常是β溶血,而肺炎链球菌和许多口腔中的共生链球菌则多表现为α溶血。

结论:血平板之所以能成为区分α和β溶金的经典工具,其核心在于它将红细胞作为天然的生化反应指示剂。细菌分泌的溶血素种类和强度不同,导致对红细胞膜的破坏程度和对血红蛋白的氧化作用产生差异,从而在菌落周围呈现出从完全透明(β)到草绿色(α)再到无变化(γ) 的连续光谱。这种直观、低成本且信息量丰富的方法,至今仍是微生物鉴定中不可或缺的第一步。


本文由betway必威西汉姆联官网转载自“微生物菌种网”公众号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学习参考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Baidu
sog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