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威betway·西汉姆联(中国区)有限公司官网

English

从发酵乳标准的大肠菌群限量说起.....

发布时间:2025-10-27    浏览次数:212

来源:“六扇门Study”公众号;作者 ~ SIXDoors 



上篇《平板计数法和MPN法, 制定大肠菌群限量时怎么选?》说到GB 19302-2025和GB 29922-2025中大肠菌群限量设计和检验方法衔接性的问题,虽然存在一些问题,但新近发布的标准,在没有修订之前,咱们使用者怎么操作能更好一些呢?

延伸阅读:《平板计数法和MPN法, 制定大肠菌群限量时怎么选?》

咱们先从发酵乳标准的大肠菌群限量说起吧........

一直以来,业界对GB 19302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》中大肠菌群限量(m=1, M=5; c=2)吐槽较多。因为对一些比较粘稠的发酵乳样品进行10倍稀释后,接种1 mL的10倍稀释的样品匀液,进行平板计数时,若平板上无菌落生长,只能报告<10 CFU/mL的结果,该结果无法满足上述大肠菌群限量的要求。


针对以上情况,新标准改动平板计数法检样处理方法和限量的方式(小六认为不科学),在该标准表3的注释b中规定:取样品10 g加入10 mL稀释液,调pH后,每个平皿取2 mL 1:1稀释液。

注:有小伙伴问到表3的注释b中的第二句话:如果样品进行了稀释,表3中m值和M值应乘以相应的稀释倍数。小六个人觉得,这句话纯属低级错误😆😆😆。)

GB 19302-2025 微生物限量要求

小六觉得比较科学严谨的表述似乎是: 

称取25 g发酵乳样品,加到25 mL无菌稀释液中。均质后调pH,在每个平皿接种该样品匀液2 mL后,倾注计数琼脂。


以上操作采用的是1:1稀释,如果粘稠性仍然很大,从技术上还可以采用1:2或1:3稀释的操作后,在每个平皿接种样品匀液3 mL或4 mL。也就是在加大稀释倍数的同时,要相应增加接种的体积


对于粘稠性大(吸水性强)的样品基质,需要进行特殊处理,才能满足指标限量的情况,还是很常见的。比如,最近发布的GB 29922-2025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》的表9中注释d,对于有增稠组件的样品基质,在一些情况下,为了满足大肠菌群限量要求(虽然不科学),似乎也应该增加对样品进行特殊稀释处理的规定,但确实没说清楚。

GB 29922-2025 微生物限量要求

最科学的做法是采用MPN,退一万步讲,也至少像发酵乳一样,可通过适当提高稀释倍数,相应地增加接种体积的方案来解决。

比如,25 g原样进行10倍稀释后仍然粘稠,无法满足检验要求,可以适当增加稀释倍数,比如进行20倍稀释后,相应地增加接种体积,每个平皿接种2 mL样品匀液进行检验。


再次强调一下,对粘稠性大(吸水性强)的样品中大肠菌群的检验,其实采用MPN计数法更科学,特别是大肠菌群的限量<10时。比如,同期发布的GB 1886.41-2025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黄原胶》中,大肠菌群的限量<10,大肠菌群检验采用就是MPN计数法。

GB 1886.41-2025 微生物限量要求

也许还有小伙伴会问,对于粘稠性大(吸水性强)的样品基质,在每个产品标准中,增加进行特殊处理的规定,确实有点麻烦,有没有其他更省事的办法?


话说还真有! 

小六觉得可以参照 ISO 7218:2024中11.1的处理,在 GB 4789.1中进行规定:对于粘稠性大(吸水性强)的样品基质,为满足限量的要求,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,可以在适当加大稀释倍数的同时,相应增加接种的体积。如此,产品标准直接引用GB 4789.1即可。


确实,与ISO 7218:2024《食物链微生物学-微生物检验的通用要求和指南》相比,GB 4789.1-2016的内容过于简单。


也到了修订GB 4789.1-2016的时候,

小伙伴们,你们说是不是啊?


Baidu
sogo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