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个“四重数字微滴PCR”实现四大食源性病原体同步定量检测,检测周期缩短至5小时
发布时间:2025-10-21 浏览次数:90 分享:
食源性疾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,世界卫生组织(WHO)统计显示,全球每年约有5.5亿人因食源性疾病腹泻,其中23万人死亡。现有食品病原检测方法多依赖选择性培养和生化鉴定,周期长、灵敏度有限,难以满足现代食品工业和公共卫生对快速监测的需求。近日,广州食品检验研究院团队在 Scientific Reports 发表最新研究,首次建立四重数字微滴PCR(quadruplex ddPCR)技术体系,可在一次反应中同时检测并精准定量,显著提升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的效率与灵敏度。

图1 四大食源性致病菌同时检测[1]
研究背景:
四种靶标菌均是全球范围内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:
伤寒沙门菌(S. Typhi):引起腹泻及伤寒,死亡率高,常见于受污染的肉类、蛋类;
金黄色葡萄球菌(S. aureus):产生耐热肠毒素,食物中毒事件频发;
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(L. monocytogenes):能在低温存活,是冷链食品主要安全隐患;
蜡样芽孢杆菌(B. cereus):在米制品、奶制品中常见,易导致急性呕吐或腹泻;
中国现行国家标准对上述病原菌的检测周期在3–9天不等,且在低污染水平样品中存在假阴性风险。
方法学创新:
研究团队基于Bio-Rad QX200平台,采用两通道荧光体系,通过系统优化引物探针设计、退火温度和反应体系,成功建立四重ddPCR方法,实现多靶标在单管反应中独立定量。技术亮点包括:
绝对定量:无需标准曲线,基于泊松分布直接计算拷贝数;
多重检测:16个微滴信号簇完全分离,可同时检测四种病原体;
高通量与高重复性:变异系数(RSD)≤25%,满足分子检测重现性要求;
主要结果:
最低检测限(LOD): 8拷贝/20 µL(S. Typhi)、7拷贝/20 µL(S. aureus)、9拷贝/20 µL(L. monocytogenes)、7拷贝/20 µL(B. cereus);
线性范围: 覆盖近千倍浓度梯度,相关性R²>0.999;
方法学对比: 与平板计数法无显著统计学差异(p>0.05),但检测周期缩短至约5小时;
食品样品验证: 在人工污染的猪肉干、米粉、面包和饮料样品中,ddPCR结果与接种浓度高度一致,且对蜡样芽孢杆菌检出更敏感,能避免芽孢状态导致的CFU低估。
学术与应用价值:
该研究是首次报道基于ddPCR技术的四重并行病原检测方法,为多靶标同步定量提供了可靠技术范式。其高灵敏度和快速检测特性,特别适合:
食品加工及流通环节的实时监控;
食品中多菌共存污染的高通量筛查;
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溯源调查;
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测技术体系的升级;
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引入内参控制以监测抑制效应,推动方法学标准化和行业落地应用,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支撑。
参考文献:[1] Sun, X., Xiao, J., Wei, H. et al. A ddPCR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Salmonella enterica, Staphylococcus aureus, Listeria monocytogenes, and Bacillus cereus in foods. Sci Rep 15, 32092 (2025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598-025-17272-y
来源: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网,作者~高翔。
